一、校训
厚德博学
校训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学校精神和灵魂的象征,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基本准则。校训对于激励师生员工弘扬传统、开拓创新、奋发向上,增强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特殊的意义。
“厚德”一词,语出《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先哲们看来,唯有“德行宽厚、有仁义之心”,方能立足于天下,获得生命之“至道”。“厚”也有推崇、重视之意。所以,“厚德”就是要求人们重视自己的道德和品行,自觉向有德行的人学习,不断塑造自己的良好品质。
“博学”则见于《论语》及《礼记》。《论语·子罕》中有言:“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以此来赞扬孔子的渊博学识和高尚品行。《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此来说明为学的几个层次或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地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即为学应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博”又有丰富、渊博之意,人云:学贯中西乃为博。而“学”的意思不仅有学问、学识,还有一层意思是指修养。因此,从现代意义上讲,“博学”指不仅有渊博的知识,而且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雅的志趣,温文尔雅的风度气质和人格修养。
二、校徽
校徽释义:
1.校徽设计思路源于咸阳悠久的历史文化。校徽整体设计为圆形,由咸阳师范学院中英文名称和“咸阳”两字的英文首写字母“X”和“Y”构成。中文采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手写体,英文采用“AvantGarde Md Bt”,寓意咸阳师院包容博大的办学思想。
2.由字母“X”和“Y”组合的图形,犹如知识海洋中奋力拼博、勇往直前的“帆船”,代表了咸阳师院曲折而又灿烂辉煌的奋斗历程;又像一只衔着彩带、振翅翱翔的“大鹏”,向人们展示咸阳师院一展宏图的凌云之志,体现出咸阳师院追求卓越,不断求索的办学理念。
3.图形中的“X”既似“彩带”又似知识海洋中的“波涛”。“彩带”象征华夏文明的延续,“波涛”隐喻培育出的人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校徽采用深红色。深红色深沉、厚重、博大,是凝聚力的表现,是厚重历史氛围和浓郁文化色彩的体现,它象征着师范教育渊源流长,播种文明。
三、校歌
毕原放歌
峻阳 词
渭水泱泱 北蟒苍苍
帝都铅华洗尽 秦汉余韵长
地创业写执著
风雨兼程育栋梁
让青春见证记忆沧桑
重教尊师国运昌 国运昌
南湖灵秀 西山豪壮
文林韶华初显 毕原正梳妆
莘莘学子志气昂
师院奇葩笑艳阳
看智者跨越世纪梦想
厚德博学兴家帮 兴家帮
征歌嘹亮 行路无疆
春华秋实岁月 真情共寒窗
渭城朝雨催新蕾
和谐教苑数芬芳
用汗水谱就千秋乐章
科学发展铸辉煌 铸辉煌
释义:
以“毕原放歌”为题,即以学院所在地的历史名称“毕原”作为代称,表现学院立足于周秦汉唐故地,传承文明,谱写高等教育的时代新篇的豪迈情怀。歌曲力求大气、厚重、深情,有力,表现较为浓烈的情感色彩。
本曲共分为三个小节,第一部分反映学校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积淀的独特内涵,以及在近三十年办学历程中历经变迁的沧桑。(从早期的周至哑柏和咸阳五陵原、肖家村三地办学,到学校升本建院后师专、教院、电大三校合一)表现了学校伴随国运昌盛、教育大发展而不断寻求超越的历史。第二部分着力描写近年来学院在实施跨越式发展征程中校园面貌的变化,把师生们践行“厚德博学”新校训,求真务实齐心协力、创建和谐精神家园的昂扬斗志和拼搏精神表现出来。第三部分既赞颂了师生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谱写辉煌篇章的实干精神和真挚情怀,又传递出全体师院人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走特色办学兴业道路上永不满足的信息,激励大家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在前进的征途中永不懈怠,继续拼搏。
注释:毕原,系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封地。3000多年以前的毕国,在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两县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之地。这个地方,又称为毕陌、毕原或咸阳原,在周朝初年,受到王室的十分重视,因为大名鼎鼎功在国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都是葬在此地。如今,我院所在地,正是咸阳毕原附近。
四、咸阳师范精神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精神;
诚朴敦行、学以致用的育人品格;求真务实、惟新致志的文化品格。